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魏晋南北朝家具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魏晋南北朝家具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知否明兰在床上靠着的是什么椅子?
凭几,也叫隐几。是古代家具中的一类,是古代席地而坐时常用的家具,先秦时期的凭几为礼器,战国时漆木凭几流行。从战国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凭几看,当时是两足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,此时凭几已变三足,成曲形,所以也称“三足曲木抱腰凭几”。主要在床榻上和带篷牛车上使用。
叫凭几。在电视剧知否里明兰和张大娘子都在床上用过这类椅子,是那种古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,形体较窄,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,一般放在床上或塌上,可见是供辅助用的家具。凭几因社会地位的不同,使用与陈设方式也是有区别的。
什么时候古代一人一桌吃饭?
分桌吃饭是一种分餐制,源于原始社会的饮食方式。
那时候食物较少,获得食物后要平均分配,大家一人一份,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存活下去。
进入农耕社会后,尽管食物充沛了,但由于文化惯性,古人依旧延续了分餐传统。
分餐制在周朝被固定下来,成为一种礼制。
贵族吃饭时,要正襟危坐于筵席之上,面前放置一个低矮的小餐桌,名曰“案”。案上放有食物,每个人的食物都是相同的,就像原始社会大家平均分配一样。如果某人发现自己案上的食物比别人少,便会认为受到了怠慢甚至侮辱。
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有一次,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,有个仆从不小心挡住了灯光,一个宾客就多心了,以为这是在掩盖自己的饭食比别人少,站起来就要走。孟尝君见状,就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走到宾客面前给他看,证明大家的饭食都是一样的。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,随即自刎以谢罪。可以看出,古人不但讲究食物规格,而且都很“要脸”。
后来的秦汉和魏晋南北朝,基本也保持着这种分餐制传统。
古人之所以采用分餐制,除了受上古传统的影响,还跟当时人的坐姿有关。
南北朝之前,中国没有椅子和凳子,大家都是跪坐在筵席或榻上的。
古人很讲究坐姿,必须是正襟跪坐,双腿并拢、上身挺直。绝对不可以双腿岔开、屁股着地坐着。古人称随意的坐姿为“箕踞”,是不雅和无礼的表现。
孟子就差点儿因为坐姿的问题而和老婆离婚。《韩诗外传》记载:一次孟子回家,开门发现老婆“箕踞”地坐在屋里,孟子很生气,提出要离婚。孟子母亲得知后,批评孟子进门前应该先打招呼,喊一声“老婆我回来了”之类的话,孟子不声不响地进屋,是自己无礼在先,而不是妻子无礼。幸好有长辈及时地规劝,最终才避免离婚的悲剧。从此事可知,古人对坐姿非常在乎。
中国人使用圆桌的最早记录,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战争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,圆形的案几从游牧民族传入中原。
在此之前,中原的贵族家庭多数使用方桌,而且是一人一桌,为分餐制。
经过近500年的发展,到了宋朝,椅子在生活中普及开来,人们从跪坐转为坐在椅子上,配套的桌子也随之升高,高脚桌被广泛使用,并经常出现在聚餐式的宴席间。慢慢地,围坐在一起吃饭,成了中国人的习惯,家具的改变带动了新的礼仪。
清朝时,这种直径约130cm的圆桌被普及,并且,入座人数为8人,每人按照圆的切点平均就座,从心理学讲,人与人比肩,很少对视,形成的距离70cm是相对安全的。
长幼有序,中座为尊,面门为上,更是中国人独有的落座原则。圆桌,改变了一个家对坐的意义,构建出了家的中心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晋南北朝家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魏晋南北朝家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